方士们才刚产生雏形的时候,燕赵两地的剑术就已经天下闻名。越女出身赵国,她的剑术就更偏向现今所谓的武功一些;燕国除了剑士还多方士,叱剑术、御剑术的祖宗多半也就从中而来。
固然这些年来剑术发展日新月异,早就比当初强出了不知多少,但是对于法力尽失的张如晦来说,无论进步还是不进步总之都是比他强。当时的他决心长途跋涉从珠母朗玛峰一路走回道国,凭借先天之体练武来防身自然是最佳的一种选择,于是他就选择了就算在征西军中也耳濡目染不少的南华水剑。而当他开始将《南华经》与水剑一一对应、以道求法的时候,玄裳却发了话。
【我知,道一,种剑,术,也和,水有,关。】
既然有关就拿来试试吧,技多不压身抱着这样的心态,张如晦就从玄裳手中接过了这路名为“剑浪”的剑法。
这路剑术最重气势,招式又多劈砍,显然是先秦之前越女一系的剑术,专门用于战场杀敌。那时刀这种兵器还尚未发明出来,战场上多用戈、殳、戟、酋矛、夷矛这五兵对敌。唯有越女将剑术改良授予越**士,最终三千越甲破敌吞吴,终成霸主。
若是换了旁人,在长剑制式和剑术与那时大相径庭的当下,只怕还真难以用其伤敌。偏偏张如晦的法剑为了多铭刻文,将剑身铸造的较宽,剑脊也跟着加厚,这才能将剑浪的妙处尽数发挥出来。
不过对于以飞剑和短剑为武器的池夜来来说,这路剑术果然还是不行。叱剑术剑走轻灵,她的飞剑中甚至就有两柄剑身铸造的极细,专门用于危急时刻搏命一击。对于她这样的路子来说,十三绝剑中的“剑飞”应当会更适合一些。
……但是那样的话就超出了两人协定的范围,张如晦才懒得做这么麻烦的事情。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张如晦就看着池夜来将她知道的武功进行粗略的说明和演练,随后一一指导她如何具体针对每一招使出“百川异源皆归于海”的剑术来。当然,这次张如晦还又打了个比方,并继续用《南华经》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