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九渊,字子静,因讲学于贵溪象山,世人尊其为象山先生。{首发}
正如张如晦所说,青史留名的儒生之中,姓陆的一共也没几个。他自己列举了三个陆姓儒生,中间也就只有一个前朝德宗年间的陆贽算得上大儒。可就算是陆贽,在自行开宗立派的陆九渊面前也注定黯然失色。
有别于横渠先生的“关学”,明道、伊川两位先生的“洛学”,乃至发源自这两位先生而在考亭先生手中大放光明的“理学”。陆九渊之学全凭家传自悟,不讲太虚之气,不讲天理人欲,万物只一个“心”字。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故名“心学”。
说来也巧,倘若高颖出身嵩阳书院或是考亭书院,此时由于学派之争,说不得还要跟张如晦好好辩论上一番。可是邵康节的“先天学”也讲求一个“心”字,说的便是“先天之学,心也”,双方不可谓不在学说方面相近。
况且陆九渊向来广开讲席,门下弟子众多。邵康节能将皇极金钱赠予陆九渊这个后辈,以示认同他在儒学方面的成就。而张如晦却能从陆九渊处得到皇极金钱,这又代表了什么?
看见高颖向自己行礼,张如晦也连忙还礼。待得礼毕之后,高颖才重新直起身来,对张如晦说道:“没想到张兄居然是象山先生门下弟子,在下之前可真是失礼了……三年以前,高某还曾随岳帅拜会过象山先生。倘若之前便得知张兄是象山先生门下,高某说什么也不会这般质问张兄。”
张如晦不解的问道:“岳帅识得夫子也就罢了,三年前……陆夫子身在象湖,两位缘何去拜会陆夫子?”
听到张如晦的话,高颖愣了下:“象山先生于四年前便驻军荆门,议筑城壁,张兄竟然不知情?”
张如晦略带不好意思的说道:“我也六年没见过夫子了,况且之前……咳咳,我一直在清修,的确对夫子的事情不大知情。”他才突然想起来自己在右武卫中打仗的事可万万不能说出来,连忙找了个理由含混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