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美国普度大学的伊维根-纳瑞马诺维和亚历山大-基尔迪谢维在科学期刊上发表一项研究,提出如何建造可以吸收光线的桌面黑洞的理论。这种人造黑洞可模拟宇宙黑洞,其强烈的重力可弯曲周围的时空,导致周围任何物质或辐射遵循扭曲的时空,并螺旋向内被吸收。
随后,东南大学教授崔军将两人的理论实践,崔教授以谐振和非谐振的新型人工电磁材料构造成60个同轴环。每个同轴环是以不同结构的电路板形式形成,同轴环之间彼此相连接,因此其介电常数非常平滑。外部的40个同轴环构成外壳,内部的20个同轴环构成吸收体。
这个人造电磁黑洞通过应用电磁波在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轨迹来类比物质在引力场下弯曲空间中的运动轨迹,并以此模拟黑洞的部分特性。他们的实验结果表明,电磁黑洞能够全向捕捉电磁波,引导电磁波螺旋式地行进,直至被黑洞吸收。在微波频段,黑洞对电磁波的吸收率可达到99%以上。
崔铁军和伊维根、亚历山大两位教授曾经有个良好的交流和合作探讨,在两位教授提出人工黑洞理论后,有着良好学术敏感性的崔教授,很受启发,最终成功构建出人工电磁黑洞。最终三人以共同通信作者的身份,在《Sce》上发表了一篇重量级的学术文章。
《Sce》、《Nature》、《Cell》是理工科的三大顶级刊物,多少教授想得一篇而不可得,如果你在学术圈内能在这些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那么恭喜你,在中国的高校内,你基本上可以在学术圈内称霸一方。亚洲最为顶尖的大学一年最多可能也就5,6篇文章,而尴尬的是中国号称**文数量第一,但是中国有时候连续几年都没有能在这些顶级期刊上发表过文章。
陈非凡前世作为圈内人,而且在名义上也算是崔铁军教授的学弟,很是认真拜读了电磁黑洞的大作,对其理论和提出的论证方法都非常清楚,但是具体的电磁材料是什么,这算是机密,却不得而知,但这不影响明天的“开炮”发言。
陈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