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打书 > 历史军事 > 金鳞开 > 二五二 戍兵骑马出萧墙 三

二五二 戍兵骑马出萧墙 三(2 / 4)

至于被人蒙蔽,这是大恩。”

“论公,先生历经地方、科道、戎政,通达枢辅,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国家重臣。”朱慈烺叹了口气道:“我看先生还是健朗如故,怎舍得先生致仕呢”

“人生七十古来稀,老臣如今已经年至古稀,也是历朝致仕的年限,不敢贪恋权位。”李邦华道。

朱慈烺立刻道:“贪恋权位这从何说起!如今国势不振,神京沦陷,先生若非大忠之心,焉能留在朝堂”

李邦华苦笑道:“老臣实在不堪驱驰……”

“姜尚八十方拜相,先生才七十……哦!对了!”朱慈烺抚掌站起:“先生的确不宜四处奔走。是这,我正想单独成立一个司署,将朝廷大略方针、各地要事集于一纸,刊行天下,要人统筹,先生正当得此任。”

“殿下,”李邦华略有吃惊:“这不就是通政司和邸报了么”

朱慈烺笑道:“其实就是要从通政司手里将这差事读力出来,也不称邸报,只称《皇明通报》。以后银台只做收受内外奏章的事,简单来说,只进不出。”

邸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早期,唐朝时出现了雕版邸报,宋朝时固定了发行时间。明朝的邸报发行归通政使司负责,到了崇祯十一年开始用活字印刷术,虽然质量较之雕版的邸报差了许多,但胜在刊印及时。

作为自己的喉舌,朱慈烺当然不能允许别人染指。只要《皇明通报》能够打开市场,确立舆论界的地位,成为公认的朝堂风向标,那么曰后无论皇帝做出何等动作,都扼制不了东宫传出的声音,也无法削弱东宫在士林的影响力。

“而且邸报的来源太窄,”朱慈烺道,“只以政事为主,而且都是朝堂定论。我想看到的《通报》需要有各方各界的声音,如琢如磨,甚至可以抵牾争辩。因此才不适合由通政司来出。”

李邦华人老成精,何况江南又不是没有这种私家吧报房。万历时候的妖书案,说穿了也是有人想通过文字来惑乱人心,影响国本人选而已。他听朱慈烺这么一说,心中已

最新小说: 替嫁太子妃 1937:我的玩家是第四天灾! 唐女医之诗酒江湖军旅传奇 我让高阳扶墙,高阳为我痴狂 城南政北 我一个考古的,怎么就权倾朝野了? 东宫娇妾 不许招惹阴湿男鬼 穿越之,小曼娘暴力驯夫 南城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