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训导。
的确,这种看似制衡的关系,同时也是保护手段,否则等军法官介入的时候就彻底没有挽回余地了。
萧陌对此也有个朦胧的念头,并不会故意与卫易套近乎,也不会介意训导官们对自己若即若离。他很庆幸有这样一群人在,无须他自污名节以保兵权,更无须担心那些酸腐文人说的“功高盖主”。
无论是参谋还是训导都对王翊这颗新星秉持着看好态度,而且相信唐河一战是奠定王翊在军中上升渠道通畅的基石。
军法部却不这么看。主要原因就是唐河一战的战损比过高。
王翊所部战损比接近六成,成了仅次于渡河夺旗之战的一次“惨胜”。
按照军典,如此之高的战损比必须启动对主将的审查机制,从参谋建议到主将做出决策的理由,结合战功的影响力,判断付出如此之大的代价是否值得。
就算审查认为没有问题,都可能影响军官情绪和士兵士气,所以无论结果如何。抚恤和士兵的嘉奖还是会在第一时间下发,最后才会轮到主官:也就是王翊。
也因为决策审查机制的启动。唐河之战上《虎贲报》的进程被总训导部叫停。
万一审查下来是主官贪图军功,轻敌冒进,那就太打脸了。
武长春派下的军法官在萧陌得知情况之前就已经前往倒马关了。因为王翊之前的两次跳荡之功,加上皇太子殿下的口头表扬,使得武长春也不得不谨慎行事,派了几个年纪老成的人去。
这几位军官法都是武长春心目中的军人样本。也就是“秦式”军官。为人不苟言笑,目光如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他们主要是取得第一手的会议文档,鉴别真伪,找当事人谈话。记录在案,然后形成报告。
军法官的报告结合十人团的密报,最终由军法部做出审查结果。
不过最终定论还要结合总参谋部对战果的评定。
尤世威并不愿意在大战之际分心处理这种事。如果他是大帅,根本不会让人有机会提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