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松和舒曼这样了不起的作曲家曾经尝试给巴赫的这些作品配上钢琴伴奏,但结果几乎成了他们的笑话和把柄。
杨景行,黄口小儿,胆子倒是天大。一片惊讶之外听众群中也有窃喜,终于可以看笑话了。
刚开始听起来杨景行的改变似乎是很忠实于原作,音符对音符节奏对节奏,也没配上低音和声什么的。可小提琴是擦弦乐器而钢琴是击弦乐器,一个线条一个颗粒,如果照搬原谱会让乐曲完全失去小提琴的表现力而又发挥不出钢琴的特点,这种改编谁都会但谁也不会成功。
听众们反而听看得更仔细了,满眼的期待。看来何沛媛看的编剧专业书籍里说喜剧的一大特色是卖惨并没说错,人们就是喜闻乐见。
杨景行好像也意识到有问题,可就算他一只手十根指头也不可能在钢琴上弹出小提琴的颤音泛音,还是得改编。可是伴奏员这次进行的并不是乐曲改变,而是演奏改编。
当台上那位一个小时前还在对各大钢琴大师评头论足的讲座人第一次用三连音去尝试表现原曲中小提琴的音符时值线条时,有个别听众几乎是哑然失笑的,太儿戏了吧。
当讲座人紧接着又使出一个四连音,没人笑了,更多的人开始扬眉皱眉,本来面向更加照顾听众的希拉里也更加多地转向钢琴。
接下来甚至是五连音六连音,伴奏员表现出了精密的音色节奏控制和踏板运用,但是依然挽救不了音乐形象,实在古怪有如先疯派。不过这时候已经没人嘲笑音乐形象了,教授们满脸的新奇讶异似乎更胜于之前听讲座的时候,学生们当然是跟着教授走。
很多小提琴老师经常会用钢琴给学生上课,可以用伴奏的形式带领学生,可以用钢琴的颗粒感训练学生拉出清晰的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钢琴方便而且好控制。因为老师对学生的要求经常会超出老师自己的水平,或者说老师实际操作跟不上他的理论知识,这种时候老师就只能靠嘴巴传授而难以示范,钢琴就能起到比教学乐器更好的辅助作用。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