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为然,大漠上的突厥人希望越过长城杀进中土,最大的目的大概也就是这个吧。汉人已经遭受了数百年的磨难,如果有机会,我绝不会让这种惨事再度发生。一旦中土统一,第一件事就是杀进大漠,像当年大魏的皇帝拓跋焘攻击柔然人一样,把突厥人杀得血流成河。
=
渭水河两岸,车水马龙,一队队的民伕正在向前线运送粮草辎重。渭水河上,各式船只往来穿梭,正在把一船船的物资送到河阳和洛京战场。
驰道上,不时有军队加入前进的大军。这些都是京畿各地的州郡兵,州郡兵的职责基本上是守备、缉盗和修筑一些重要设施,战斗力很弱,人数也少,但每逢大战,都是由他们承担重要物资的运输和繁重的架桥、修筑等任务,关键时刻,他们也要到第一线作战,所以又必不可少。
李丹驻马河堤,望着攘攘熙熙的人流,对大周人迅速进入战争状态非常满意。
大周人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把军队和百姓全部调动起来,不是因为大周朝廷的运作非常高效,而是因为这是中土北方两百多年来延续下来的习惯。自永嘉之乱后,五胡南下,诸胡王国走马灯一样此起彼伏,到拓跋大魏统一中土北方后,才稳定了几十年。在这些诸胡王国里,军队绝对是胡人,兵制也基本上保留着草原上的部落制。草原人下马放牧,上马就能打仗,所以军队集结的速度非常快,即使拓跋大魏迁都洛阳后,极力推行汉制,很多胡人庶族也像汉人一样农耕度日,但他们的军队和士卒还是保留着这个优良传统。
六镇起义后,鲜卑人自相残杀,军队和人口数量骤减,到了高欢和宇文泰中原争霸期间,高欢因为军队不够,才征募汉人从军,但后来他霸业成功后,汉人军队的数量急剧减少。宇文泰的军队本来就不多,为了关陇霸业,他不得不向汉人求援,允许汉人良家子弟从军,但他又担心江山被汉人抢去了,在各方面都限制汉人。不过,不论齐、周两国军队的民族构成有什么变化,王国和军队还是控制在鲜卑人手上,两国的仗还是不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