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沔与南齐为邻。东、西魏时期,其南、北疆界稍有内缩,除西魏之建、泰、义、南汾四州在河东外,大抵以黄河为界划分东、西魏。齐、周时期,北朝的疆界有扩展:北齐南并淮水流域,濒长江与陈对峙;北周zhan有梁、益,控制江陵,长江上游、汉水流域全归周有。周武帝建德六年(577)灭北齐,疆域之大,超过北魏。武帝去世,宣、静相继,大权旁落,杨坚专政,5年即建隋代周,再8年渡江灭陈,统一了全国。
自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一直处于“五胡十六国”割据的混乱局面,直至公元三八六年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建立起魏国后,北方才从脱离了东晋名义上的统治,使局势逐渐安定起来。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公元四七一年,北魏孝文帝即位,开始了北魏的第一次重大改革。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五岁登基,二十四岁正式接替文明太后执掌政权,执政伊始,他便开始了“文治”政策。为了加强同汉族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交流,公元四五九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义,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曹魏故都洛阳。由于洛阳远离鲜卑贵族居住的平城,保守势力相对弱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孝文帝开始了他的改革。
首先,孝文帝下令鲜卑人改穿汉人服装、禁止说鲜卑话,废除了鲜卑族的种种特权。后来又将鲜卑诸姓改为汉姓,其中拓跋改作元姓,另外还有一些鲜卑姓氏都改为长孙、穆、奚、陆、贺等汉族姓氏,孝文帝还通过婚姻方式来加强鲜卑同汉族的关系,同时在政治上大力重用汉族官员,以汉族习惯进行治理。通过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汉族的先进文化及先进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统治中,中国的北方已经开始进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阶段。
孝文帝死后,北魏开始逐步走向衰落。在其后的三十几年中,魏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等人先后执政,他们逐渐废弃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复了鲜卑族的特权,于是新的矛盾产生了。公元五二六年末,五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