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毁灭掉今年的秋收。寒流的侵蚀往往发生在九月份,出现于八月的可能性虽不高,一旦到了作物成熟的季节,没有人敢与天神作对,秋收绝对不会拖到九月。
本地的斯拉夫人都在准备农庄的长柄大镰刀,亦有一批短柄小镰刀辅助。
秋收的方法是这样的,面对农庄的大片田地,整个农庄的劳动力无论男女皆集结起来。
壮年男子清一色操持长柄大镰,他们可以分成多组,每组轮换操纵大镰,达成镰刀始终收割的效果。大镰在农田循环往复划着半圆,这个过程是非常危险的,麦秆被疯狂地割倒,倘若前面站着人,大镰在男子的挥动下可会一下子斩断前人的小腿。
被斩断的麦秆连同燕麦耷拉的麦穗都被大镰推到两侧,女人孩子手持麻绳、草绳紧紧跟随,将松散麦秆打捆扔到双轮手推车上,亦或是直接直接抗走。
一些平地会提前接受夯打,石块与木桩夯出本地少有的坚硬地面以作为打谷场。
成捆的麦秆卸于此地,接受手持木链枷的人不停夯打。
有条件的农庄还会进行预加工,便是铡刀将成捆麦秆的麦穗部分斩下,链枷夯打的也只有密集聚拢的麦穗。
因为欧洲燕麦每一颗麦粒都被麸皮密实包裹住,将麦粒打出来是一个体力活,也是需要农庄大量劳动力一拥而上。
燕麦固然有着它的收获、加工的劣势,本地民众长久的生活里根本就没得选。伊尔门湖畔的人们传统上只种燕麦,黑麦则是一种辅助。
诺夫哥罗德城的民众也在进行着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秋收准备,他们并没有更先进的麦收工具,留里克目前也没有心思再搞出什么收获机械。麦收仍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作,这种时候人多的优势就显示得淋漓尽致。
雨后是晴天,宜人的晚霞带给移民而来的罗斯人极大的安全感,随着气温的回升,麦子的抽穗、发黄的过程大大加快的。
下垂的麦穗变得枯黄,就当挥舞镰刀收获。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