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点头,老领导拍板道:“不用再看其他人了,方钟同志可以放在第一位。我们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需要这样的人才。”
这句话一说,基本上就定了基调,没有人再有异议。
同时,这样的基调一定下,对于后续的讨论,也算是给了一个方向。
也让李振邦的提议,更有底气一些。
本来会前讨论时,对于谁来念名的选择,大家都是希望组织部门的人来的,也就是田立庚来做。
怎么说呢,理由大概就是,你们组织部门主持的会议,结果人选的提议汇报,却要其他部门的人来,这不合适吧?
其实,说到底,还是多部门联合评选的责任问题。
但是田立庚本人却有不同的看法,就如同他刚才所说的两方面考虑一般,他觉得还快科技部门的人来比较好。
毕竟,主管科研项目,对科研经费的划拨,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展,每位候选者的了解程度,都要高于他这位组织部门的专项负责人。
跟老领导汇报起来,也更直接,更有“说服力”。
李振邦一开始是想拒绝的,但是科技部门的一把手找他谈过一次话后。
他就“不经意”的找到田立庚,用绕了半天的方法,最终被田立庚“说服”了。
不过,田立庚是赔进去了一顿酒,才“好不容易说服”李振邦的。
随着会议的进行,李振邦不经意的瞥了一眼田立庚,心想:“反正赚到了一顿酒,等后面被他看破,就看破吧,没什么了。”
第一天的会议结束,杰出人才第一批的3名人选全部确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第一批的200名人选,只敲定了143人,还剩下57人未敲定。
至于,作为未来后继中坚力量的青年拔尖人才第一批的60名人选,则全部还在酝酿之中。
这个速度其实不算慢,但也并不快。
当然,这也是基于老领导确定基调后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