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多跟随叔叔曹文诏行事,亦知其杂事繁琐。每日行军多远,何处安营,何处饮水,何处埋锅造饭,等等不一而足。
如今有了徐全分担,他到可以一心一意思索路上敌人可能会出现在哪里,到了嵩县如何攻城诸事。
义军在伊阙耽搁一晚以后,第二天一早只留下十余人看顾营地,再度向西南进发。
古书有云:伊阙以南,大山长谷,蛮多居之。如今伊阙之南,早没了当初的不服王化的野蛮部落。但是大山长谷依旧,当地百姓依旧凶悍难制。
像张顺拨付给曹变蛟的“毛葫芦”,曹变蛟刚开始还以为是义军从哪里拉出来的饥民老弱,不曾想他检阅以后,发现居然个个都是好手。
除了战术素养稍差,装备过于简陋之外,单个素质几乎和边军精锐相差无几。
对于这一点,曹变蛟倒是对张顺颇为感激。他本来以为能够拿回二百家丁,已经是张顺容忍的极限了,万万没想到张顺还能交付给他五百“精锐”。
原来,在曹变蛟看来,这些“毛葫芦”再稍作训练,便又是一股精兵。
也怪不得曹变蛟“没见识”,自明中期以后,卫所制败坏,募兵制盛行。
朝廷所募之兵,虽然多出身卫所,实际具备武艺、擅长兵马之人也不是很多,大多数仅仅满足年轻力壮就是好兵了。
像张顺这样精挑细选出来的“毛葫芦”,本就擅长长矛弓矢,又有战斗经验者,少之又少。
不两日,义军便在曹文诏带领下赶到了嵩县县城之下。
曹文诏至城下一看,不由大皱眉头。只见嵩县县城不远处尚有一处营寨,与县城呈掎角之势。再观嵩县县城和那寨上又是防备森严,军容整齐。
曹文诏想了想,倒有一个主意,便把徐全唤来喊道:“你也是个参谋,不知可有计策攻城?”
徐全是个参谋,又不是个谋士,哪里有计策与他?只是他好歹是个文官,若是冲锋陷阵不如曹文诏也就罢了。
若是出谋划策,一点办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