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反而逆涑水河而上,分取临晋、猗氏,直扑闻喜。
而于此同时,左翼在右帅张凤仪的带领下,渡过禹门渡,夺取河曲、稷山,直扑绛州。
右翼在左帅俞冲霄带领下,渡过风陵渡,夺取芮城、平陆,然后越过中条山直扑解州。
驻扎在垣曲县的马进忠也适时西进,分别攻取夏县、绛县。
而南路军左帅李信进入泽州以后, 受阻于潞州,转而西向,分兵攻取阳城、沁水两县,急驱岳阳。
短短数日,义军兵锋所向,明军无不望风披靡。
一时间河东最为富庶的临汾盆地城池,七成城池落入义军之手。
这就是张顺根据前世“大纵深作战理论”,制定的“全取山西之策”。
“大纵深作战理论”是由张顺前世苏联元帅米·尼·图哈切夫斯基提出,经苏联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浴血实践而形成的一种作战理论。
他和当时**德国的“闪电战”颇有相似之处,却又有很大的不同。
“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创立之初,是打算通过一系列连续的战役来消灭敌人,其实质是在实施前面一场战役的同时,就开始考虑准备下一场战役的展开。
它是通过一系列战役的组合,形成“组合拳”形势的战役。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在深度、广度和速度三个方面形成了“宽正面、大纵深、高速度”三个维度的“大纵深”体系,故而称之为“大纵深作战理论”。
从攻防上来讲,它包括“大纵深进攻”和“大纵深防御”两个方面。
从实施上来讲,它包括“突破集团”和“机动集团”。
由于这个时代的技术限制,义军不可能做到前世苏联那种战场宽度三四百公里,战场深度二百公里的水平。
但是架不住张顺利于这个时代的步兵、骑兵和炮兵集团,形成自己的“大纵深作战计划”。
具体到这一次作战计划方面,张顺把自己的大军分为“突破集团”、“机动集团”、“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