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又缺乏作战经验,很快被保定总兵刘国柱击败。
袁时中早闻“舜王”之名,遂遣使表示愿意归顺“舜王”。
南路军主帅洪承畴在向张顺请示以后,遂送去张顺的敕书、义军教师和部分武器铠甲。
袁时中遂重整兵马,以义军“大名总兵”为号,猛攻开州。
保定总兵见开州附近“乱民四起”,生怕误了军机,遂退回大名,双方形成了对峙局面。
故而,当大明右督师杨嗣昌接到山西巡抚杨文岳转交过来的书信,打开一看,不由大惭。
杨嗣昌忍不住对朱大典道:“国家形势如此,皆我之失也。若不能效法张睢阳赎罪,我有何面目面见陛下乎?”
那杨嗣昌年纪轻轻便身居高位,除了的崇祯宠幸信任以外,自然也有自身天资聪颖的原因。
如今明军败退彰德府,他如何不明白当初怀庆府大败,正是自己焦躁轻进,以至于酿成大错。
其实当初杨嗣昌如果不那么急躁,即便让义军占据了怀庆府又能如何?
只要明军大军盘踞在开封,洪承畴、李信之流又焉敢大举北上?
故而漕运总督兼凤阳巡抚朱大典闻言,也只能沉默不语,算是默认了杨嗣昌之过。
杨嗣昌见状,更是心如刀割。
他不由将朱燮元的书信留了下来,自己又研墨挥毫向河南巡抚吴甡写信道:“如今朱燮元守于太原,杨某守于彰德,而阁下守于开封。”
“此三者皆要地也,太原扼其肩背,彰德扼其腰眼,开封扼其手足矣!”
“此三地不失,大明不亡!”
“今朱燮元愿为李临淮,某愿为张睢阳,卿之才更胜我十倍,当为郭汾阳矣!”
郭汾阳即郭子仪,在唐代安史之乱中率领朔方军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其后更是收复两京,再造社稷,因功被封为汾阳王,故而被成为“郭汾阳”。
杨嗣昌这一席话,其实有给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