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总兵大人这个判断是基本正确的。凌云的功业确实超过了他,而不是功名。对凌云来说,虚无缥缈的功名,确实是个可有可无的东西。
没有来到明代之前,他曾经读过一本写明朝的说,其中有对于明初“黑衣宰相”姚广孝的分析。认为这位传奇人物之所以要竭力鼓动朱棣造反靖难,并非是要取得功名,因为朱棣成功后,作为靖难第一功臣,姚广孝表现及其低调,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女人。一心在庙里念他的经。他之所以造反,就是为了造反,他是一颗子弹,由谁扣动扳机不重要。当他击中目标的那一刻,他的目的就实现了,他的任务就完成了。
凌云也是一样的。只不过,他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心里装着的是拯救的思想。所谓全心全意把这土地建成理想国。所以,他并非像姚广孝那样需要一个乱世来施展。因为明朝到了天启后期已经不是乱世了,而是非常非常乱,乱得一塌糊涂,无法收拾。
所以,他只想收拾好这一切,为这个目标而努力,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施展,那就善莫大焉了。
他不接受这个天上掉下来的千户官位,不想从一个连长一夜之间变成加强营的营长。是因为他知道,饭要一口口的吃,事情要一步步的做。更重要的是,在这动荡的时局下,万一敌人进来了。别说什么千户,连个普通百姓都没得当。史书上记载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后金干的血腥事迹,虽然按时间算,应该他所处的这个时候,那时间还没发生。但由此看到,后金人的道德水准还真不能高估。
刘鸿终于答应了,让凌云继续干他的百夫长。并恢复了他正常的行动自由,这让凌云终于可以放开手脚的大干一场了。
清晨时分,演兵场。露水打湿了士兵们的铠甲和面庞。他们一排排像木桩一样笔直的站着,没有一个人动一下。就像定在那里一样。
连同他们的长官凌云在内,这支队伍总共有95个人。凌云站着队伍的最前列像他的士兵训话。
“弟兄们,我提前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