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没有出类拔萃的人才。
政哥的朝堂上,确实算得上是精英荟萃。
不过,那些都是他当秦国国君的时候,就立于朝堂之上的老臣。
须知,江山代有才人出。
诸夏何其之大,又怎么可能数十年都没有优秀的人才出现?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秦末乱世,无数人才于微末中崛起,又作何解释?
“别的倒是无所谓,如果能找到汉初三杰,那就太棒了!”
赵晏心里暗戳戳地想到。
韩生领命,当场拟了一份令书,就以赵晏的名义,发出了招贤令。
因为背靠天下书局,印制招贤令简直不要太方便。
当天下午,无数印着招贤令的纸张以咸阳为中心,迅速向关中各地散步而去。
一时间,关中轰动。
所有接到消息的士子,都人心沸腾!
关中士子,本来就感念赵晏设立天下书局对他们的恩德。
后来赵晏又因为赈灾之事,在民间的名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
士子们出自百家,在各自的师长的言传身教下,对赵晏本来就极有好感。
如果让他们选择一家去投效,那么赵晏绝对是首选!
大秦立国之后,实际上勋贵们蓄养门客的风潮,已经是名存实亡。
当初的战国四君子,影响力太大。
甚至有些人在他们的国家之中,能够左右君王的决策。
李斯认为养士之风,严重影响朝堂威信。
所以,如今的勋贵,没有敢明目张胆招纳士子的。
这更是阻断了出身寒门的士子们的上升通道。
赵晏的招贤令,可以说是十多年来,第一个。
而且,发布招贤令的人居然还是赵晏。
第二天才蒙蒙亮,咸阳城禁未开之时,城门就挤满了前来投效赵晏的士子。
正值冬末,关中的天气还极其寒冷。
堵在城门口的士子们,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