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的主要内容。重点是市区政府最近发出的号召,以及向下传达的内容、方式和效率。
四、情绪。居民在私下场合所发的各种牢骚、怪话,互相传递的闲话甚至谣言。重点是政治方面、社会方面的内容,以及其他能反映民意民心方面的内容。
五、各级官员的姓名以及尽可能详细的履历,和他们的工资收入。
等等,等等。
这样的“情报”分类,总共有十几项之多。还有一些分类更加令人匪夷所思、难以理解,尤其是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所以在下没有在此一一列出。
好处是,所有这些“情报”,都可以通过公开渠道获得,几乎没有风险。
魏铭水的组员们看到这个“收集范围”,都张口结舌,如同看见神怪似的看着右少卿。即使是魏铭水自己,也看不出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
“右少,这就是你说的情报?”魏铭水疑惑地看着右少卿。
右少卿平静地向他点点头,“老魏,这些就是情报。这些东西既是经济情报,也是政治情报。比那些所谓的军事情报更有价值。”
经历六个月的恐怖深藏,魏铭水终于明白一件事,现在再搞那些爆炸、暗杀一类的行动,只会是自寻死路。他不想死,他的组员们同样不想死。那么,他就只能做这些“情报”的搜集工作,他此时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
第一批这样的“情报”发往台湾,是一封长长的电文。魏铭水看着这样一封小孩玩泥一般堆积出来的电报内容时,脸上也忍不住露出古怪的笑容。他难以想像台湾的那些大人物们看见这份“情报”,脸上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情。
魏铭水把电稿交给刘溪,说:“发!让他们抄死!”
一个星期后,本部回电被送到魏铭水的手上。
回电极其简短:“务必扩大搜集范围”。
魏铭水和右少卿各怀心事,玩味这个回电。他们感觉,这个回电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没有责令魏铭水的第五小组再采取什么“果断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