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的介绍,深思了一会,说道:“贤侄说的不无道理,收留这些孩子到也花费不了多少,只是难民太多,贤侄打算收留多少?”
夏鹏轩对林毅所说的“人才储备”理解并不深,但从目前的产业来看,确实人员吃紧,而且相信以后还会有更多的事;对于林毅说的这些孩子将来如能有几个成气候都是值得的,这一点夏鹏轩也认可。
“30个左右吧,人才需要教育培养,太多了以目前的精力也顾不过来。”林毅回答道。
夏鹏轩想了想说:“教育培养!送进学堂可能不好办,不如请个先生算了,但要请有名的先生不容易呀。”
唐时的等级制度相当严,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轻意进学堂的,先生的名气对科举是相当重要的。
林毅解释说并不是让孩子们向科举方面发展,会按新的方法教育,先生有没有名气不重要,主要管理和教一些基本的知识,主要内容会亲自教。
林毅并不想教孩子们四书五经之类的,准备按后世的体制教孩子们,教材也编写的差不多了;这些林毅没有说过,夏鹏轩按常规思维理解也正常。
“哦?不参加科举?那能成才、成气候吗?”夏鹏轩完全是按常规定势思维,有些反应不过来,不能理解不参加科举如何成才?因为按夏鹏轩的理解,林毅说的“成气候”绝不是仅仅识些字、能做生意这么简单,一定是有所作为的那种。
“成才不一定只读四书五经参加科举,小侄以前所在的地方就不读四书五经,依然国强民富。实际上学问有很多方面,比如香皂、水泥等都是有其原理的,明白了原理就很简单。。。。。。。”
很多深奥的道理林毅不能说,说了也听不懂,只能尽量表达的简单一些,便于理解。
“呵呵,是老朽迂腐了,贤侄说得有理,老朽也愿意尽其所能支持,贤侄不会嫌弃吧。”夏鹏轩霍然开朗,林毅不就是大才吗?不是也不太懂四书五经吗?至少不是很懂。
“哪能呢,小侄求之不得呢。”林毅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