役不误农时,百业繁荣富足”、“黎民安居乐业,不再用兵动武”、“六亲终得相保,盗寇从此尽除”,等等。
这些纵然都只是自吹自擂,也表明秦始皇其实懂得“富民”、“安民”等属于“仁政”的理念,并且以此为荣。
这些都让百姓觉得,新朝成立以后,日子会变得更好。人们心中恐惧的阴霾,本来也渐渐淡去。所以,刘邦的爸爸和二哥会安心种田务农,而刘邦也甘愿去当个小小的亭长,大家都安居乐业。
然而,随着秦始皇越来越担忧死亡,越来越害怕失去权势,他办了三件“大事”,让人们心中那刚刚淡化的恐惧阴霾,很快又回来了,而且变得更加严重。
是哪三件“大事”呢?
一是搞“大求索”。
“求索”什么呢?求索长生不老之道。用屈原的话来说,秦始皇真可谓是“上下而求索”,向上求索神仙,如派人去海外找仙人、请术士们炼制灵药帮助自己成仙,等等;向下求鬼神,就是为他自己大肆修建有史以来最庞大的陵墓。所有这些,当然是要耗费大量民脂民膏的。
二是搞“大建设”。(本来想用另一个字,但传了两次都说敏感)
秦始皇急**速把大秦帝国建设成为封建主义强国。他修建驰道,相当于南北纵横的高铁;修建直道,相当于是通向全国的高速公路;开挖运河,相当于是同时开工建设几个三峡大坝;修筑长城,相当于是同时上马五六艘航母;大建楼台馆所,相当于是同时再搞几个浦东开发区,等等。基础建设上铺开的摊子太大,财政自然不堪重负。
三是搞“大决战”。
就是继续打仗,而且是更加大规模的打仗。六国已经消灭,军队还不允许复员转业,相反继续大量征兵,向南和向北同时征战。南边用去兵力50万,企图征服越族;边用去兵力30万,为的是抗击匈奴。青壮男丁们被大规模地驱赶上战场,成千上万的家庭因此分离破碎。
至于秦始皇为什么会同时在南北两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