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这未必全是虚言。
其次,这更多的是有意说给大家听的话。
我们之前说过,刘邦作为道家鼻祖老子的同乡,从小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实际上在很多做法上是和老子的主张一样的。比如,老子这个人一贯主张,做事要学会以柔克刚,谦虚退让,以退为进。比如,他说:“欲上民必先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意思就是要想坐在人们的上边发号施令,就必须用言辞对民众表示谦下,要想站在人们的前面推行改革,就必须让人们觉得自己是摆在民众的后边。
面对沛县父老乡亲的推举,刘邦一再谦虚退让,就完全符合老子的这种想法。客观上,他有意说出这样一番话给大家听,表现出一幅谦虚退让的样子,确实是非常高明的举措。
第一,刘邦的退让,更加凸显他众望所归、无人可以替代的地位,巩固了他在众人心目中的威信。
实际上,此时的刘邦在沛县的声望地位,原本还比不上萧何、曹参。他原来的职位一直都在萧何之下,很多地方都需要萧何的关照。
如果萧何愿意,他完全可以取刘邦而代之。正如周恩来曾经长期担任过毛主席的上级。
然而,面对带头造反需要承担的风险压力,特别是一旦失败必定遭遇诛灭九族的后果,萧何、曹参都退缩了。他们和沛县的父老乡亲们一起,坚决推举刘邦接任沛令。
这就使得他们在刘邦面前黯然失色。当他们都甘愿居于刘邦手下,刘邦就更加成为沛县乡亲们心中独一无二的领袖人选。
第二,刘邦的退让,检测了沛县豪杰们对自己的态度,哪些是拥护自己的,哪些是反对自己的,一目了然,这便于他统率队伍。
结果,刘邦说不愿意当新的沛令,没有人再肯出头。就连王陵、雍齿,也心甘情愿屈居刘邦之下。这就让刘邦放下心来。
看来,能够挑战自己权威的人还没有,他可以当仁不让地当首领了。
第三,刘邦的退让,还让众人充分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