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但却没有约定具体的时间。好在信使解释这份邀请长期有效,因此时至今日,当莫三卸任回国的时候,他终于决定前往里斯本与葡萄牙人一唔了。
17世纪中期的里斯本虽然远不如一百年前繁华,但港口内林立的船只桅杆依旧在向人们诉说中当年葡萄牙殖民帝国鼎盛时期的辉煌往事——当然如今一切都已时过境迁,殖民地不断缩小的葡萄牙王国在新兴国家面前再也难掩颓势节节溃败,以至于商业大幅度萧条,再也没法和往昔繁荣时期相比。或许葡萄牙的商业要等到巴西蔗糖大幅度进入世界各地市场后,才能有那么一丝起色了吧。
莫三等人顶着人们惊奇的目光,将一封书写考究的信件递给了码头官员。并表明了身份。将信将疑的码头官员一面请他们入内休息,一面派人去王宫报信。窗外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货物集散地。一些商业掮客穿梭在人群中,不断向每个商人或船长介绍生意。在这些人里面,人数最多的显然是香料行业的从业者,其次是兜售蔗糖的中间人,另外还有一些为外国商人服务的掮客——葡萄牙需要进口大量来自其他国家的商品。
在丢失了东印度群岛的今天,葡萄牙人唯一拿得出手并且成规模的香料贸易,大概就是胡椒了(此外还有一些从荷兰控制区走私的丁香肉桂之类的香料,但数量极少)。这些香料既有出口至国外的(事实上葡萄牙胡椒的主要出口成交场所并不在境内),也有很多是国内使用的。
莫三早就知道,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几乎就是农业封建国家,乡村经济占了主体。每年夏初的时候,由于农村缺乏饲料,必须宰杀掉大批牛羊,而牛羊肉在用盐腌用烟熏的时候,必须用胡椒来防腐(储存鱼也是同理)。因此,可以说,香料——尤其是相对廉价的胡椒——在此时的欧洲,几乎成了一种生活必需品,而这也是奠定香料贸易巨额利润的重要原因之一。
里斯本这座城市,就是在香料贸易繁荣时期进入了发展快车道的。当时这座城市居住着大量来自外地甚至外国的移民(当然现在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