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出错,以至于自己都怕了,不敢冲在第一线。
而在完成棉花的处理后,现在东岸人经过多年潜心的研究,也已对下一步的硝化过程有了相当的了解。首先,他们知道需要用混合酸对棉花进行处理,而不仅仅是一个硝酸——事实上因为思维定势的原因,东岸人在这个上面耽搁了太多的时间,谁让硝化棉这个名字害人呢,任谁也想不到生产时同样需要硫酸;其次,他们知道了混合酸与棉花的比例,至少要达到30:1以上,这也是通过花费大量时间和物力试验出来的最佳配比;最后,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步骤,那就是如何去除掉浸泡在硝化完成的火棉中的混合酸,目前东岸人就停留在了这个步骤,即他们虽然可以在实验室的环境下手工生产出极少量的火棉,但一旦上升到规模生产,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了。
就如同这最后一步的去除火棉的酸,在实验室环境下他们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完成,但在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缓解,就抓瞎了,因为这需要重新设计一条生产线,研发一些急需的机器(如离心机、打浆机、精洗机、搅拌机等等),并进行生产磨合,如此才有可能成功。而且,在这个磨合、试生产的过程中,究竟还要再出多少事故、再死多少人,这就很难说了。毕竟,这玩意儿要是不危险、生产过程不麻烦的话,后世欧洲人在19世纪中叶的时候,也不会一度全体放弃生产硝化棉了,实在是太危险了啊,简直处处是地雷,一不小心就要中招。
按照邵耀光上个月听到的消息,目前北方兵工厂已经联合自然院化学所的人对硝化棉第三步的硝化工艺流程达成了一个初步的共识——不出意外的话,这个初步的工艺流程仍然存在着很多大家不知道的问题,仍然需要在试生产中慢慢改进——并开始研发、设计一些生产线所需要用到的设备和大型部件了,即该找人订购水槽的订购水槽、该铸造浸渍锅的铸造浸渍锅(一般是铅锅)、该设计机器的设计机器,争取尽快把这个生产线建起来,然后进行规模化生产验证,预计这个过程即便在资金和人员充足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