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淡淡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并非是朕心如明镜,而是事非自有公论,天下律有法度。”
“谢父皇!”李恪仍是隆重的叩拜了几回,方才恭恭敬敬的站了起来,一副诚惶诚恐大难不死的神情。
“恪儿,你既然已经来了长安,也就不必急着再回襄州了。”李世民突然说道。
李恪惶然一惊,却又不敢言语,心中大概是在寻思:不是信任我了么,怎么又要罢我的官?
“你别误会,其实是这样的。”李世民侃侃道,“邓州事后,朝臣多有谏言,说,世袭刺史一制,多有弊病。此次邓州叛乱,就是世袭刺史制的弊端所导致。于是,众臣一力苦谏,劝朕废除世袭刺史制。朕思之再三,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便准备在年底废除新的世袭刺史制,将远调外任的亲王郡王们,都调回长安来,只授检校官职,从此不再远赴封邑任官。”
“父皇英明,儿臣自当遵命!”李恪急忙拱手应道。
李世民点了点头,轻叹了一声,转头看着高阳公主,声音有些低沉的说道:“齐王走到今天,朕,的确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后,朕会尽力履行一个做父亲的责任,好好的陪伴与督导你们。尔后,你们都留在朕的身边吧,哪里都不要去了!”
“是,父皇……”李恪与高阳公主都轻声的应道。
秦慕白的心里却在打鼓:当初,李世民之所以要推行世袭刺史制,其用意是为了瓦解与分化一些,朝堂上的党争力量,方便自己掌控时局为立储做准备。其实精明如李世民这样的政治家,当然知道世袭刺史制其实就是与分封诸候没什么区别,弊病重重。他当时也不是权宜之计;现在李佑的事情一闹,迫使他不得不提前放弃了这个权宜之计——但是,那也是否意味着,李世民的心中对于储君的人选已有了定案?或者说,他已经能够完全驾驭朝堂之上的两股夺嫡力量了?
李世民这个做皇帝的,其本质就是个政治家;不管他干什么——哪怕是处理家事,也处处流露出政治家的思路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