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妓生闺房里钻,而对面的日`本更甚,基本说点什么事都得有艺伎陪着,而且明治维新后的军官们如果不**,那简直就是天理不容,会被大多数军官所排斥。
这喜欢在风月场所说军国大事也算是儒家的优良传统了,不分国界和民族。
世人风俗如此,赵东云等人自然不能例外,在保定的时候他就是经常在崇渔楼宴请同僚,要不然也不会在一群北洋少壮派军官心中成为老大了。
赵东平跟着赵东云去崇渔楼多了,眼下看了这珍倚楼的格调,自然是有些不太爽,心中暗思,这张作霖果然是个粗人土包子,连谈事的地方都找不到。
锦州虽说没有崇渔楼那般的显贵之所,但也有几家不错的院子,正所谓富贵不足但是清秀有余,赵东平和人接触喝酒一般也都去那几个地方。很明显,那些小门小院的地方是张作霖找不到的。
张作霖自然发现赵东平自从进门后,脸色就有些难看,可是一时间也弄不清楚到底有什么地方惹恼了他,也只能陪着笑脸招呼赵东平坐下。
两人的年纪相差也不算太大,1875年出生的张作霖今年不过二十八岁,而赵东平虽然要年轻一些不过十九,但是赵东平也是学了他堂兄赵东云,平日里都是一副成熟打扮,加上身高体大,看起来约莫二十三四岁。
不过两人的地位却是相差较大,张作霖贫家出身,虽然上过几个月私塾,但是在很多人心里头,他就是个文盲,虽然有英雄不问出身这么一说,但关键的是他张作霖不是英雄啊,他只是个被招抚的土匪,手下下不过数百名土匪而已,虽然挂着管带的头衔,但是在赵东平心中都不如北洋体系的随便一名队官来的重要。
而赵东平呢,虽然不是什么高官显贵之家出身,但好歹也算是士绅子弟,虽然没考上秀才,但好歹也过了县试,参加过府试的,而且还通晓洋务,不仅仅法文说的非常顺溜,而且为了和日`本、德国洋行打交道,又是自学了德文和日文,当然说不上精通,只能随口说几句而已。赵东平还是第三混成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