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放心地去死,诸葛亮可以放心地去做,这不是两全其美吗?这不是于国于民都有利吗?这不是可以保证蜀汉政权至少十来二十年的安定团结吗?
*易中天先生认为,刘备的托孤是帝王心思,就是作为开国皇帝的刘备绝对不会把帝位让给臣子诸葛亮的。可是自己的儿子刘禅又没有能力,为了让自己的事业继续发展下去,只得开诚布公地托孤于有威望、有能力的诸葛亮,寄希望于诸葛亮能够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刘备临终前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则很可能是对诸葛亮的试探。那么刘备这样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究竟是对诸葛亮放心还是不放心呢?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究竟占有怎样的位置呢?他们君臣之间究竟是怎样一个关系呢?
托孤之前,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并非一般人想象和理解得那样亲密无间、如鱼得水。这两个人关系的“蜜月期”是在三顾茅庐之后、赤壁之战之前。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已经有条件实现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战略规划了,但是我们奇怪地看到,史书上很少看到诸葛亮的身影,很少听到他的声音。刘备入蜀带的是谁?庞统。攻打汉中带的是谁?法正。诸葛亮的工作是什么?调其赋税以充军实,镇守成都足兵足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总后勤部部长兼总装备部部长。当然,这个不意味着刘备不信任诸葛亮,也不意味着我要贬低诸葛亮,不要在那儿胡思乱想。因为诸葛亮这个时候承担的是谁的工作呢?就是类似于当年萧何的工作。而汉高祖刘邦打下天下之后,萧何是被定为第一功臣的。尽管诸葛亮做的是这样的是工作,他还是蜀汉的第一功臣。
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好解释,不太好解释,就是诸葛亮做了蜀汉的丞相以后,刘备没让他开府,就是他没有自己的独立办事机构。这个问题,我们以后的节目里还要再说,开府是在刘禅的时代。当然这个也可以解释,说这个时候蜀汉刚刚建国,体制还不完善,慢慢来,也可以讲得通。最无法解释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关羽攻襄樊,刘备征孙权,这两次战争事实证明都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