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侯金盛的表情,虽然他尽可能的掩饰,可是眼神之中,透着的光芒,证明了,他绝对是动心了。
在这一亩棉花称量完毕之后,差不多10分钟的功夫,又是一个人完成了采摘,他获得了第二名,得到了一袋白面,第三名是一小袋,然后就没有了,他也跟第一名一样,没有顾得上高兴,就又投入到了紧张的棉花采摘之中了,相对于奖励,还是实打实的一亩地1元来的现实一点。
堆满了棉花包的空场,再一次的积满了人,好事者再一次的把棉花拿到一边称量,这一次稍稍的少一点,301斤,勉强攀升到了300斤之上,哪怕是最犹豫的地主,眼神之中也开始透着心动了,两个田地,相距的较远,差不多有一里多地,两个采棉工人,也是随便找来的,在之前,谁也不知道两个人是最快采棉,这样的两个结果,应该是很有代表性的。
后面的采棉工,速度都差不多,在第二个结束5分钟之内,第三个结束了,他也拿到了最后的一个奖励,一小袋,大概5斤的白面,虽然不多,却够一家人吃一顿饺子了,这在20世纪初的中国西北,这已经是极好极好改善生活了。
第三个的亩产,又下降了一些,是298。接下来,295,298,278,285。等数据,一个个的报了出来。完成的多了,甚至接二连三的,大家都集中在这个时间段完成的,半天的时间一亩地,这基本上就是最熟练的一批工人的效率。
好事者依然很多,大家都想要看看,这个平均的亩产量是多少,不辞辛苦,一次次的称量。后面的稍稍不精准了起来,毕竟不是一小袋一小袋的称量,大包大包的压上,用最快的速度算出总数。
饶是这样最低的,没有低于275斤的,高的也没有高于310斤的,总之,棉花的产量相对有些集中,波动的复读不大。当测试了不同地方,最少是100亩以上的产量之后,哪怕是最好事的人,也都不多说了。任谁都可以看出来,这个包头棉花的丰收,已经是板上钉钉的。哪怕平均不到300斤,也相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