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厂的厂房,早已经建好了,依然是水泥的外墙内墙,已经没有时间在其中图上一层石灰,众多股东们,也不在意,他们在意的是挣钱,工厂是否豪华,装修的是否漂亮,根本无所谓,在南方,很多的纱厂,大部分都是在一些临时的房间之中,甚至是草棚子。
在实验大楼,被从全国各地招募而来的女工们,在杨元钊给出的机器上面,不断的熟练着,接近2000的熟练工人,带动着一部分的普通工人,杨元钊的纺纱机械也好,织布机械也好的,都参照了后世的标准,更多的设计比较的简单,尽可能的减少众多的工人的操作难度。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训练,特别是后面,伴随着织布和纺纱的机器越来越多,纺织女工们上机进行实习的时间越来越多,当然了各方面的动作也非常的熟练,在不遗余力的推动之下,甚至不计成本的训练,最终,工人们都合格了。
要知道,现代化的生产,甚至是流水线的出现,就是让一个工人熟知工件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和全体,这种情况之下,生产出来的东西,质量才会好。纺织厂也是同样,不同于之前的纺纱工,还要看看质量,经过了多方面研究和对比,出来的纺纱器材,快速,高效,工人们不用考虑别的问题,只用把用完的线给接上就好了,在经过最初的生涩,不敢,甚至是反复之后,纺纱车间算是步入了正规,三班倒,甚至是四班倒也已经完成,6万个左右的棉锭,都已经安装到了纺纱车间,大量的机制棉纱的,被纺织出来。
处理好的棉花,在机器的作用之下,变成了各种不同支数的棉纱,从最多的14支,15支,到30支以上的高支,甚至最高的,达到了48支,这已经是目前纺纱机器的极限了,高支的棉纱,代表着细布的制作能力,这一点上,新生的棉纺织厂,甚至不比国外进口的差。
棉纱车间的顺利进行,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整个棉纺厂的基础,洋务运动,在各地开办的纺织厂,基本上,都是纱厂,因为纱厂投入的设备最少,人员也比较好招募,销量也不错,这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