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亿多人的庞大基数,一部分还受到过初步教育或者扫盲。西北民众的文盲率,在大幅度的降低,不是愚昧不堪,被拉了壮丁的那种,每一个军人都明白他们当兵的目的,是真正的想要去守护。去保护的那种的,这种情况之下。征兵所的门前总是排起长龙。
对俄作战,特别是现阶段。6o万俄军的沉重压力,让西北也不得不扩军,战斗总有意外,虽然说蒙古提供了超过千公里的巨大纵深,可是能够多一点,就多一点,在庞大报名人群,在其中优中选优,一方面,需要身体素质极好,另外一方面,一些高级技工,年轻的学生等等,是不被通过的,对于他们,西北有更重要的安排。
饶是如此,庞大人口基数和踊跃的报名,西北在短短的时间的,招募了差不多6o万的军人,这已经是西北的极限了,差不多1o万受过6个月的基础训练,其中的1o万前往前线去作为补充兵,一方面,替换受伤无法康复,失去战斗能力或者死亡的士兵,另外一部分则是一些获得功勋的老兵。
这些基础的兵员,大幅度的填充到前线的部队之中,让前线的兵力增加到了25万左右,虽然还比对方俄军要少,却不是那么的悬殊。
前线之中,在对俄一战之中,涌现出来的苗子,暂时不会调集回来,他们会在接下来的时间之中,逐步的进入到军校之中培训,争取填充到各级的军官体系之中。
对俄一战,时间很短,可从头到尾都非常的激烈,在激烈的战场上面,运动战和防御战中,涌现了一大批的功勋老兵,哪怕是没有经过系统的科班培训,这些有天赋,有战斗力,真正的见过血和战场的老兵,只要简单的训练,就能够成为基层的骨干军官。
西北底蕴有些太薄弱了,哪怕是通过杨元钊的不断的加强,也不过是4年的时间,能够拉起2o多万的大军,已经是在全国范围之中疯狂的挖角的结果,现在,再挖角已经不太容易,这些底层军官,至关重要。
哪怕是会损失战力,前线的蔡锷依然是抽调了8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