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的就是等待,如何尽可能的提升,包头的基础,让包头能够顺利的消化这一次提升,这可能需要相当长的一个时间,但是只要消化完毕,西北能够真正的站稳脚步。
对俄国一战,反应了西北的实力,一样根据经验来整合,发现西北产业有一定的问题,运转总不是那么的通畅,这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杨元钊在后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发动机工程师,了解的多的,就是发动机的行当,其他的只是根据印象,西北的发展有些畸形,几乎是杨元钊在一体机的帮助下,硬生生的推动的,
一方面,一体机可以帮助杨元钊,复制到各种机器设备,另外一方面,洋务运动数十年的成果被他吃下了之后,又用利益和福利等东西,硬生生的把产业工人的数量扩大,这个在后世已经验证过的方法,在短短的4年时间之中,为西北培养了数以百万甚至是千万计的工人,彻底的让西北度过了难关。
当然了,这样硬生生的提升,并不是正常的方式,这种情况之下,漏洞肯定有,甚至不和谐的地方也很多,也就是中国超出想象人力优势,加上一体机和西北疯狂的爆海的情况下,生生推出来的生产能力。如果在后世,这叫假大空,这叫硬着陆,这叫产能过剩,可是在这个产能就是一切的一战之前,这却恰恰成了优势,在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创造出来的奇迹。
杨元钊很清楚,如果不是一战马上来临,他或许不会一下子把西北的制造业程度爆到现在这个程度这样的拔苗助长,即便通过一战而获得丰厚的收益,也会在一战之后的调整期到来的时候出现问题,到时候,单边的军事重工业为主体的西北,必然会出现多极不平衡的状态,一如后世的苏联一样,被这种不平衡玩死了。
正是对历史又特别的了解之下,杨元钊才会重视这一次的德国之行,不但亲自前往,而且做了很多的预案,对他来说这一次的德国之行,不但是完整的补强中国的制造业,把最顶尖的制造业能力,从一体机生产到真正的生产过度过来的,另外一方面,通过考察德国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