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处理。这个设计非常天才,在降低了一定精度方面,甚至连雷达的测量范围都降低了,从海基的最多400公里,降低到了85公里,最终实物做出来的时候,比之前减少了很多,总重量17吨,体积30立方左右。
这个体积还没有达到最终的使用体积,却比之前大大的迈进了一步,从某种意义上面,这是一款可以上飞机的雷达,把重型轰炸机进行彻底的改装,让他的全部体积都用来储存雷达的话,是可以把这个雷达装入其中的,用来做实验是够了。dudu1();
这一款原型机的出现,代表着雷达的研制进入到了一个正确的渠道,相比于之前上百吨,甚至是数百吨的重量,20吨的重量,减重可能性顿时大了很多,最关键的是,当原型机出现,而且是可以装在飞机上面,之前很多空中理论都是推测,最多就弄个几十米高高度进行实验,雷达太大了,不好往几百米高的山上,或者是高塔之上弄。
那么,机载雷达研制最关键的问题,空中性能,就成为了最关键的问题,可拦在大家面前就一个问题,那就是一架战略轰炸机,必须要进行改装之后,才能够装下这么一个雷达,那么必须要付出一架重型轰炸机,即便雷达测试成功,未来这一架飞机不经过大规模的改装,也等于是废了。
一架重型战略轰炸机,他的成本在80万,比雷达便宜,可是类似的实验,不是一次就完毕了,说不得要多上几架,钱不是问题,雷达实验室,有足够钱,可他暂时影响不到空军,战略轰炸机在出现的第一天,就表现出了强大的实力,这个作为空军最终极,也是最极端的打击力量,一直都被控制在空军总司令部的,其他人,根本没办法动用这个。
最终还是杨元钊来解决问题,大手一挥,10架还没有下生产线战略轰炸机,就被送入到了雷达研究所,确切的说,是在飞机生产线上,雷达研究所的研究员,会把雷达的数据和注意事项告知的飞机生产厂家,然后轰轰烈烈的改装就开始了。
中国的飞机,大部分都是有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