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重心很自然的就转移了,地面成为了重点,目前空基雷达的测距范围已经缩小到了85公里以内,这还是在空中测距范围,地面上恐怕不足30公里,在雷达的测量距离,不发生巨大的变化的前提下,以前确定的雷达元件,不可能产生巨大的变化,除非是整个设计理念出现大规模的变化。
在整体设计不变的情况下,要减轻总量,就必须要走其他的路径,用一些其他的材料,替代现有的材料,说白了,就是用比重比较轻的材料,代替现有的材料,只要把雷达的比重降低一半,这就可以了,从11吨降低到5吨左右,还是比预计的要重一些,基本上够用了,一些比较强悍的中型运输机,都可以装上雷达。
杨元钊几乎一手推动着雷达的项目,从立项到走到今天,虽然,就本心来说,他也希望雷达能够突破性的进展,制作出后世那样,重量不大,却威力强大的雷达,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从数百吨到几十吨,到现在的不足十吨,已经把所有能够想到的路径都给走完了,用材料替换,是最后一条路,因为核心方面的材料无法替换,在使用了塑料材料,还有其他的一些轻型金属,最终的重量或许能够达到5吨的程度,可是再往下,几乎不可能了。
这也基本上杜绝了把雷达装在战斗机上面的可能性,战斗机大部分为了追求性能,都是单翼的单发飞机,这样的飞机,起飞重量都不可能太高的,能够个两三吨,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五吨的重量,压也把战斗机给压塌了。
不过只要雷达能够装到中型运输机和轰炸机,已经算是达成杨元钊的预想了,这两款飞机,是可以在航母上面起飞,不必需要的陆基飞机作为支持。雷达,特别是雏形阶段的空中雷达对于整个航母的作用是巨大,哪怕到了二战的时刻,航母作战群之间的对决,航母都不可能利用雷达,发现舰载机的偷袭,单独一个侦察机,部分的情况更是发现不了的。
可是要侦查出对方的舰船,就必须要出动侦察机,大部分的情况下是用肉眼来看,在二战之中,美日之间的对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