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周,小伙伴们票票砸下来,收藏点起来~~
又到一年开学季,北上南下的学子里,赵丹峰只是其中普通一员。<>
如果对**,西客站赵丹峰还能从记忆里找到相关的画面,那么中戏对于赵丹峰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即便是从一年多前便放出大话,非中戏不上。事实上赵丹峰对中戏的了解并不见得比那些站在校门口,跟自己一样看着校门的新生多多少。
一切都和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没有热情似火的学生会师姐,没有彩旗飘舞,锣鼓喧天的迎新阵仗。除了门口那副欢迎96级新生的条幅之外,面对寂静的校门,赵丹峰很难将之与著名学府联系起来。看起来,似乎更像是某个正放周末的高中。
随即赵丹峰也给自己找到了理由安慰自己,这年头高考还没扩招,独木桥还没变成高速公路。趟过独木桥的本来就没多少人,何况艺术校招的人数更少,记忆中自己这届戏剧表演本科到毕业也就十六个人,满打满算,这学校一级也就一两百人,四级五百多人,大三鼓励出去拍戏,更没人了。所以校园安静点,冷清点貌似也是有道理的。
自我安慰有效,赵丹峰重新打起精神,提着行李进入校门。其实赵丹峰不知道的是,虽然录取通知上写的是九月四号到六号报道,实际上因为大部分都是在燕京考点录取到的新生。绝大部分考生很早便来了燕京旅行,其中又有一批新生高中或者艺术学校都是在燕京上,这些人在五号和六号才会陆续报道。赵丹峰这么积极的,是不多一些外地考生。学校虽然有准备,但也不会为了两个巴掌都能数过来的新生,大张旗鼓的迎新,搬桌子也很累的好不好。
虽然还没设立迎新处,但相关的提示牌还是做了。最主要的就是缴费处,三个大字高高贴在墙上,想不看到都很难。说到学费,中戏的学费无疑是可以让很多出自农村的学生望而兴叹。当然,能考入中戏,绝大部分考生都出自城市。这和城市的教育环境,文艺氛围都有关系。这年头很多农村考生根本就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