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二十四位有特殊功勋的大臣图形于凌烟阁,以彰其功,长孙无忌排在第一位。综观,长孙无忌是唐太宗推心置腹的忠臣良佐,是对贞观朝有特殊贡献的人物,这是他的主要方面。但是,他在对待君主、处理与唐太宗的关系上,也有明显的局限。
贞观后期,唐太宗心骄志满,魏征多次提出批评劝告,唐太宗口头接受,行动难改,许多大臣都阿谀奉承,歌功颂德,这些人中也包括长孙无忌。贞观十八年四月,唐太宗幸临太平官,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人臣顺旨者多,犯颜者少,今朕欲自闻其失,诸公其直言无隐。”这应该是劝谏唐太宗的良机,但长孙无忌等人却违心地说:“陛下无失。”当时,只有刘洎和马周谈了太宗的过失。同年八月,太宗对长孙无忌说:“人苦不自知其过,卿可为朕明言之。”又一次令长孙无忌谈自己的过失。长孙无忌说:“陛下武功文德,臣等将顺之不暇,又何过之可言。”唐太宗当即就指出这是“曲相谀悦”。唐太宗晚年不好直言,难得征求大臣们意见,长孙无忌却以阿谀代替忠谏,这是他作为名臣良佐的缺陷。
三、太子废立
晚年,唐太宗因自己对嫡次子李泰的过度偏爱造成嫡长子即太子李承乾的谋反,并最终导致承乾被废而悲伤
长孙无忌
不已,沉浸在过度悲伤中的唐太宗因此没有看出李泰的野心以及李泰对嫡三子李治的威胁。最后在大臣诸遂良的提醒下才看清李泰的野心,本来“阴许立泰”的唐太宗,再三思量之下决定立李治为太子。长孙无忌在这场斗争中本来一直都置身事外,直至看到唐太宗被承乾的事弄得思绪大乱才站出来扶了一把。
历来以为,长孙无忌之所以推李治上位是为了自己的野心,是为了以后好控制李治,但是李治继位之后到长孙无忌被流放之前,长孙无忌从未染指军权,更没有逼迫李治做任何事,相反,长孙无忌曾经劝李治要从谏如流,对学士更是礼遇有加,不以自己爵位高而压人。
长孙无忌之所以背上这么大的黑锅,完全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