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气,青州已经成为了大宋除了汴京以外,最富有的城市,这里商业发达,是思想运动最好的温床。
频繁的商业贸易活动,使人眼界,思想为之开明,而以经济利益而不是集权政治利益为核心的社会学术风气也比较自由。武植目前的打算就是全力在青州地界把“百家复兴”的势头给造大造强,这点对于掌握青州日报的武植来说易如反掌。待青州这边百家复兴的风气形成后,后面的就算武植不管不问,这股思潮也会迅速的在山东地界,在大宋蔓延开来的。
欧洲的文艺复兴其实也只是靠着弗洛伦萨和威尼斯等几个城市开始发展起来的。
这几个城市也是欧洲商业贸易特别发达的城市,但是,和武植在的青州……没法比。
对于在宋朝发起“百家复兴”运动,除了在社会、文化、经济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外,还有一个方面,是武植坚信“百家复兴”运动能帮助自己建设综合性大学最大的信心所在。
这就是宋朝的普遍教育水平,或者是说古代的教育普及度。
不得不承认,世界近代以前的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同时期文盲最少的国家,中国历代重视教育教化,而且读书读好了就有官做,可以光耀门楣,所以百姓们对于读书认字也趋之若鹜。
但是古代就是古代,和后世全民普及的义务教育没法比,即便是发达如宋代,能读书认字的人也不及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这里面包括所有认字的人,如果排除那些没有功名的,这个比例连万分之一都不到。
也就是说,宋朝的小朋友自出生后,能顺利的读书认字一直到长大的,十个里面最多只有一个人,其他人大多都是学几天蒙学,开智后就跟着爹爹学手艺,或者务农,或者进城打工等。
当然,十分之一相比各朝各代已经算是奇高的比例了,但是这些读成书的人,能考中举人这种基本功名的,又是万里挑一,至于万里挑一的举人们再去参考进士,更是十万里挑一。
那么问题来了,总有无数的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