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做过检字转轮的木匠王海迟疑说道:“东家,要不,还是刻字吧?咱们这些粗人,可都不认得字啊,更别说检字了。”
“哦!”李彦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本来想自己来找字,很快放弃,因为这二万多个木活字是按照韵书,分为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五部,以平水韵的顺序排列的,另外还有“之乎者也”这些虚词和数词,估计都是乱排。
李彦虽然继承了李三娃的部分记忆,但是对韵书却是一窍不通,只好让人将石柱子叫过来。
石柱子倒是能够背诵流传很广的平水韵,不过他检字的效率也慢得令人发指。
“东家,小的听说这活字排版,熟练的工匠,一天也就能排出大字的书两版,或者小字的书一版,”王海又在旁边说道。
这个时候,李彦先前安排的雕版已经雕刻成功,前后不过一个时辰左右的时间。
抛开雕版制作所需要的时间,仅就检字与刻字来说,刻字的效率甚至要更高。
“好吧,”李彦无奈地招了招手,示意石柱子停下来,然后将刚才的稿子写绘到誊写纸上,交给那些刻字工雕刻,仍旧使用雕版印刷。
彦熙楼定在十月初三日开张,从十月初一日这天开始,天津街头就出现一些人,手上拿着大叠的传单在发放。
说是传单,并不确切,用那些分发者的话来说,那叫《华夏商报》,每一份《华夏商报》又会附带一张彦熙楼的优惠券。
无论是优惠券还是报纸,都是这个时代从来没有过的新鲜物,印刷品的价格也颇为昂贵,但因为是免费发放,在作出最初的试探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主动伸手讨要这些纸张。
拿到手的人,多数要先看看那张小些的纸片,只见最顶端几个大字,从左到右依次是“抵银五分”,或“抵银三分”、“抵银一分”。
其下是一幅绘着彦熙楼酒幌的简单图画,右侧竖排写了几列字:凭此页至彦熙楼抵饭钱五分银、一次限用一张!
再下又是一幅标明了彦熙楼位置的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