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表现得很客气。
徐光启征询地看了王兴邦一眼,见后者微微点头,便道:“那就开始吧!”
校场比武虽然是李彦提出,以他一个小旗的身份,自然逾矩了,最后还是徐光启上书,并报兵部。
兵部对此事甚为恼火,王兴邦此前曾反对徐光启的练兵计划,他认为徐光启乃故意滋事,是要驳兵部的面子,甚至因此参了徐光启一本。
对于这些,徐光启只是默默承受,他如今唯一地希望只是安抚各地地兵丁,以免发生兵变。
随着三声炮响,看台上立时安静,只听到旌旗被风吹得呼呼作响。
炮声便是号令,很快在校场的南面响起沉闷地脚步声,随着地面的微微颤抖,大队大队的士兵出现在校场南侧的空地上。
这次比武所涉及的几方面,延绥兵、浙兵、石柱土司兵以尚算整齐的方阵行军进入校场。
在李彦看来,这三支军队的行进场面实在有些乱糟糟的,只能说勉强还算齐整,手上拿着的兵器各式各样,连衣甲都不统一,与后世的阅兵式相差不可以道里计。
不过,近万人行进的场面,还是颇为壮观,脚步踏起的尘土被风一吹,四处飘扬,凭空增添了些许肃杀。
等到一队延绥骑兵疾速驰进校场,看台上才有人反应过来,发出一声欢呼,然后其他人也跟着欢呼起来:“大明!必胜!”
“大明!必胜!”
这场景很壮观。也让人忍不住动容,李彦却有些哭笑不得。都已经过去一刻多钟。那些乱糟糟的步兵队列还没有安静下来。
如果说入场的气势遮掩了明军参差不齐的素质,初时还不觉得。等看台上的人从震惊中平复过来,那就有些不妙了。
李彦明白自己得做些什么,不然便要前功尽弃,他把手一挥,领着一队锦衣卫从点将台后面踏上校场。
这队锦衣卫共有五十五人,相当于一个总旗。人员的构成有些复杂,包括二十二个家丁。以及骆思恭手下最得力地三个小旗,每个小旗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