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是新事物。能够立马下定决心。大笔投入将厂子搞起来的。也不多。大多数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下一两台纺纱车、织布机。还有《简明纺织技术》这本书。打算先回去弄弄看。如果真的可以的话。再放手大干。
这其中也有那么几位胆子大的。在看过大生布样。以及现场对织机的演示以后。决定赌上一把。当场订购多架机器。最大的一笔甚至要了二十台新式织机。达到大生现在的规模。
“要买二十台织机的。是大兴郑家。当今的国舅爷郑爽。”包有才笑呵呵的拿着登记的帐薄。给李彦展示。
华夏社并购了京城的几家报房。加上汪文言的加入。在消息打探方面已经具有充足的力量。李彦就将包有才调了过来。负责展会的接待。
李彦拿过登记薄看了看。不禁哑然失笑。郑爽要了二十台织机。二十台纺车。手笔确实不小。
“一台织机。差不多需要三台纺车来提供棉纱。他买二十台织机。只买这么点纺车。纱线从哪里来?”李彦点了点登记薄。
“等他发现纺车不够的时候。咱们再去卖给他。”包有才呵呵笑道。今天的展会一下子订出去五十多台织机。一百多架纺车。让他十分高兴。
李彦想了想。摇头作罢:“以后碰上这种情况。还是直接说吧。咱们不在乎那点生意。只要信誉有了。生意有的是。”
包有才连忙欠身应道:“少爷说的是。”
李彦摆摆手。让他不要拘束。又看了看登记薄上的内容。一天订出五十多台。日产量不足一千匹布。还不算多。不过购买这些机器的都是些有实力的商人。等他们尝到甜头了。肯定会继续扩大规模。
这五十多台除去郑爽一个人买了二十台。还有一个叫胡文信的订了十台。其他差不多都是一两台。又以一台居多。大概数了数。这五十多台织机。购买者为十八人。有了这十八个种子。北方的棉纺织业发展起来只会是时间问题。
“这个胡文信。似乎是徽州人。经常在苏松会馆出没。是不是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