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打书 > 历史军事 > 明末皇帝分身 > 第二五七章 经济发展为先

第二五七章 经济发展为先(4 / 5)

具备竞争力。光是天津地区,就开始拥有5万名纺织工人,拥有纱锭100多万锭,棉纱加工能力达到每年加工2500万斤。如果全部织成棉布,足以织造800万匹。不过,特区自身织布产能只能生产500万匹,剩下的棉纱销售给周边地区,带动了周边地区家庭织布规模的发展。

纱锭的增多,令纺纱产量骤增。

棉花去籽、织布等等上下游产业,出现了发展瓶颈。

历史上,英国是因为发明了“飞梭织布机”,导致原始的纺车供应棉纱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人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而天津特区的纺织工业的发展轨迹却是不同,是由于“珍妮机”这种多锭纺纱机器的出现,导致了棉纱产量过剩,为了消化棉纱的产能,增加棉布生产效率,从而发明了“飞梭”式的织布机。

飞梭织布机,比起传统的织布机,生产效率更高。普通的织布机,一名熟练的织户,一天才能织一匹棉布。而飞梭织布机,则可以一名工人,一天只能织3~5匹棉布。

纺纱、织布技术皆获得了大幅度的增长后,棉花的去籽加工,则成为了老大难问题。中国古代种植棉花的农民,除了摘棉花之外,还需要人工去籽,将棉花籽取出后,才可以销售出去。人工去籽的效率很低,至少需要几十天时间,才能够将棉籽去掉。因此,很多商户知道,棉花丰收的时候,并不的收取棉花的好时机,而是要再过一两个月,等到农民将棉花籽摘掉后,再去收取棉花。

去掉棉籽的棉花,和没有去籽的棉花,价格差别很大的。一斤去籽的棉花,在南方地区价值50文钱~70文钱左右。而没有去籽的新摘棉花,35文钱即可收购。农民倒是愿意,将未去籽的棉花销售,但是商人却不愿意收购,因为那样一来额外雇佣人工给棉花去籽,未必比农民自己去籽经济划算。

轧棉机的发明,解决了棉籽去除的难题。历史上,一直到18世纪末期,刚刚独立的美国,农业经济逐渐从烟草为主,转型为种植棉花为主。棉花种植

最新小说: 穿越之,小曼娘暴力驯夫 我一个考古的,怎么就权倾朝野了? 唐女医之诗酒江湖军旅传奇 城南政北 替嫁太子妃 在国子监开小卖部 探花 东宫娇妾 不许招惹阴湿男鬼 南城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