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武举最早始于隋,制度化于唐,宋朝的武举在唐朝的基础得到了极大的完善。
而且,宋朝武举也一改唐朝武举的只重武艺,不问章的做法。宋朝武举尤其重视武举子的军事理论素养,欲选拔出武兼备之儒将。
宋朝武举的考试有专门的考试教材《武经七书》,后来又颁布了《补官差注格法》,将武举授官与军队建设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
总之,宋朝武举打破了以弓马选帅的传统,开辟了在和平条件下选拔军事人才的新路,对从高门贵族子弟选拔将领的倾向形成了冲击。
不过,历史事实是,在“重轻武”的国策下,武进士的选拔人数有限,每期也不过三四十人,武学院的规模也不大,仅有一两百人。其实终宋一朝,名臣名将更是无一人出自武进士。
最终,在宋朝,靠武学培养,用武举选拔优秀将帅以提高军官素质的想法并没实现。
现在进行的武举殿试,开了历史先河,最终形成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解试和省试都由兵部主持,考试周期一般三年,不过这殿试只是走个过场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