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望,虽然不似李泰张扬,但谈吐更在李泰之上。他笑着对卢鸿道:“本王便是在安州。卢九公子的大名也是如雷贯耳。
举凡经义、文房、书画、诗词,可说样样都令天下人侧目。就连本王在长安这府第的家具,年后也换成了卢氏的了。”
卢鸿笑道:“文房器具。不过是些玩艺小道,登不得大雅之堂。吴王却是见笑了。”
李恪摇头道:“器具亦见品行。天下俱以卢九砚为重,只是本王看来,如那石液油烟墨、毛边纸及奚氏印书坊中书籍,方是公子伟绩。天下寒门士子。无不受益。此等功业,只怕远非一句小道可以言之。”
李恪此次邀请卢鸿,规模颇小。坐中人并不多,除了几位安州的官员外,另有蜀王李愔也在席中。李愔此时不过十三四岁,相貌比之李略白晰,只是目光浮动,远不及其兄沉稳。
席间李恪妙语连珠,显是对诗词曲赋及书画等都甚有见识。提起卢鸿的《芥子园画谱》来,说得也是深得其味。
直到席终时,李恪亲自送卢鸿出来。行至院前,李恪忽然一挥手,众人便避过一旁,李恪似不经意地对卢鸿道:“闻道卢公子昨天拜见了我那弟弟魏王李泰。唉,李泰为人,原是极好的,只是近来,被一群小人挑拨鼓动,日渐浮燥。尤其重用一拨寒门书生,总不是皇家的体面。卢公子世家之后,又深得其看重,还应多加规劝才是啊。”
卢鸿心中念头急转,这李恪此时忽然提出这些,又暗暗点出寒门世家之别,莫不是提醒自己,魏王李泰与世家间关系并无合作地可能?口中答道:“吴王说笑了,魏王殿下雄才大略,岂是我这小民可以说道的。”
李恪微笑不语,说道:“嗯,卢公子何必过谦。闻说此次国子讲经时,父王有意召见于你,其中关系,想必公子也能明白。”
卢鸿道:“当今圣上推重文化,是为天下之福。卢鸿逢此胜事,幸何如之。”
李恪看着卢鸿,眼中似有深意。只是不再言语,送了卢鸿出门,临上车时才道:“我那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