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琬,故而有些不大明白。
郑丽琬缓缓道:“三国东吴大帝孙权,本有长子孙登为的太子,可惜长子早逝;随后孙权又立了三字孙和为太子,却对四子孙霸格外宠爱。使得其地位等同于太子,以至于孙霸不服太子,酿成两宫之变,两败俱伤。”
杜惜君喃喃道:“这……倒当真和如今的局面有些相似。”
“且东吴当日情形和今日之大唐十分相似,东吴有南渡的淮北士族与东吴江南士族本有争斗,在台面上便是支持不同的皇子。
长子孙登在时,孙权便宠溺三子孙和与之相争,孙登死后,孙权又扶持四子孙霸,目的有借皇子之争消耗士族内争之意。”
“这么复杂啊!”
“皇家事历来不简单。”郑丽琬道:“如今大唐关陇贵族与山东士族不相上下。如果陛下透出这股风,恐怕便有如此意味吧!
然而此等相争往往容易两败俱伤,如今的魏王与东吴孙和差别不大,如果太子倒的早,那吴王……最要紧的是,东吴最终继位的是孙权幼子孙亮。”
杜惜君悠悠道:“这么说,晋王继位的可能也是蛮大的……”
郑丽琬并不答话,只是转头看着谢逸,轻声道:“三郎以为如何?”
“我只是想说,我家丽琬真是太聪明了。兴许真有可能如此。”
谢逸是由衷佩服,自己是因为未卜先知而对李治信心满满,郑丽琬却能通过蛛丝马迹,以及历史典故做出判断。
如此行为。恐怕已经不单单能用聪明来形容了。试想一下,如果郑丽琬不是个女子,必定能够叱咤朝堂。
不过还好,她是自己的贤内助,仔细想想当真应该庆幸啊!
谢逸笑道:“如果能按这般预想,晋王能够上位。那自然是极好的,只是不知是否能天随人愿……
储君之位,天时地利人和,更在皇帝一念之间,还是且先看着吧!”
“三郎就没打算为晋王殿下出点力?”这话问出口,郑丽琬便摇头道;“不,三郎已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