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不是没看见,而是眼角见了却没印象,赶紧跟人问来着。
皎月自叹不如,身边也没这么机灵的人,好在她也不怎么在意这些。
“她跟乾大嫂子关系很好?”
史氏眼睛笑眯眯地看着湖面的荷花,嘴里却道:“这个我也不知道,不过她们都是安家的人,不是跟着五老太太来的就是跟着乾大嫂子,总归是一脉上的。”
皎月心话,她跟姓安的又没啥亲戚,凭啥连这种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也惦记着她的钱?
皎月倒不是个小气的。
这些日子不说她这里,就是卫封那里也借出去几千两了,身边的朋友需要支援,不管是救急还是救穷,除非是好吃懒做惯来伸手的,她们都没怎么推辞过。
毕竟钱财这个东西是死物,她们又恰好拿得出来。她们不指望人家能还上,但只要能记得这份情就好。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谁知道十几年、几十年后又是怎样呢?
皎月觉得自己想得算长远了,结果卫封比她还能想。他甚至已经开始准备在孤儿和家生子中物色三到五岁的小儿,打算培养一批身手好的苗子,将来给自己的儿女用。(天知道他们儿子女儿在哪等着投胎呢。)
原先他不是没想过,只是习武是个无底洞,非常耗费钱财。
“穷读书,富习武”,要想学得一身好功夫,没有好营养、好药材条理身子骨是出不来的身手的,而且,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些人学习期间是不可能去干活的,正真是养一群吸血鬼一般。
即便如此,一百个人里能出十几个好的就不错了,大多数也是只能算是习武之人罢了。
他们刚成亲底子还太薄,卫封便是想到了也默默压了下去,暗自筹谋着
。
此时皎月听了卫封的打算,二话没说就拿了五万两出来给他做启动资金,甚至有合适的苗子自己也会留意,至于药材什么的也不在话下,虽然所谓的儿女还不知在哪儿,这对爱操心的爹娘却已经暗地里忙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