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忠和道衍和尚只不过对答了几句机锋,却怎么扯到勘破生死上去了?
有句老话:来则欢喜去时悲。
赵忠问道衍:甚么处来?怎么来?道衍回答:来处来,欢喜而来,其实就正暗合了这句老话。来处来,讲的是出生;欢喜而来,讲的是未学佛法前的一点尘心,凡夫俗子嘛,总是喜生恶死。而到了最后回答怎么去:陌上花开,缓缓归去。虽然去了,但并不伤悲,很云淡风轻,讲的却正是学佛后的一种感触,即勘破生死。
确实很有禅味。
听了赵忠的问话:小和尚年纪轻轻,就勘破生死了么?
道衍答道: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
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出自北宋王安石的一词,调寄《望江南》。全词是皈依法,法不可思议。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了法更无疑。乃是一禅诗。
单就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一句而言,意思是说:愿我的六根能够不为境转,寂静而无诸烦恼。心就好像月光照琉璃,不再被世间的表象迷惑,而能明了诸法的本性。
道衍为什么没有正面回答赵忠的问话,却引用了这句词呢?原因很简单,先,正如赵忠的问题,小和尚年纪轻轻,。他确实太年轻了。再天才的人物,也不可能在这个岁数就完全地勘破生死。
其次,反过来说,既然他没有勘破生死,却又怎么陌上花开,缓缓归去?不是矛盾了么?出家人不能打诳语,你没到这个境界,却说出这个境界的话,是什么意思?岂不真就成了景慧所说的学人不会?
所以,他引用了这句词,言外之意:我希望我的六根能够清净,能不被世间的表象迷惑,也就是说,他希望能够做到陌上花开,缓缓归去。
如此回答后,既没有打诳语,既不会让人觉得他学人不会;同时,又能将这个话头一笔带过,不再纠缠。
而且,他的这个回答还有两个好处。一个表现出了他的急智,一个表现出了他的博学多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