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察罕帖木儿不是弱手,先和他相比:“智”上就不占上风,不但不占上风,反而可能处在下风;其次,“势”上也不占上风,燕军虽然在济宁大胜,但李察罕威名赫赫,如今他亲来驰援曹州、坐镇军中,谁敢轻视他?至多算是势均力敌。
一旦围城,兵力要分散,极有可能反而会被李察罕各个击破。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的后边,还有一句是“敌则分之”,意思就是说:如果势均力敌就要尽量使敌人分兵。好嘛,去围城、分兵,这不是主动在给察罕帖木儿分而击之的机会么?
其实说到底,赵过的种种顾虑,究其根本,还是因察罕帖木儿威名太盛,他投鼠忌器,唯恐上当、失利。可以说是“有自知之明”,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缺乏自信”的一种表现。
……
粮,送不得;围,围不得。还能怎样将察罕拖住?
……
苦思两三日后,赵过得了一计。他这一计,却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在看史书时,偶然间看到了一个战例,因之触类旁通、受了启,突然想到的。
邓舍好看史书,受了他的影响,赵过也常手不释卷,哪怕是在作战中,只要有时间,也经常会翻上几页读读的。
这阵子他正在读,因忧虑无计可治察罕,故此夜读。他的本意只是追慕汉人的“抗胡名将”,恨自己不如。可就是从里,他受了启。
里记载了一个“岳飞败贼”的故事。
岳飞奉命剿杨幺,“统制任士安不禀王令,军以此无功”。岳飞行军法,鞭打任士安,命其饵贼,说:“三日贼不平,斩汝。”任士安就放出风声,扬言说:“岳太尉兵二十万至矣。”但是对面的义军通过侦查,却现其实只有任士安这一支部队而已,认为他是在“诈言”,只是“虚张声势”罢了,便“并力攻之”。“飞设伏,士安战急,伏四起击贼,贼走”。
这是一个成功的“饵敌”战例。
扬言“二十万”,实际看到的却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