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好了黄头回纥和青唐吐蕃的事情后,赵顼又和政事堂商量着大宋农业发展的问题。赵顼支持王安石的农业发展方案。
一是,将黄河两岸的百姓大量迁徙到南方,进一步充实南方的人口,特别以江宁府为中心周边淮南东西两路、江南东路、两折路这四路的人口,壮大并发展这个经济中心。
二是,疏通黄河、漳河等河流,借助黄河大力发展淤田,缩小耕地面积,增加牧场和林场的建设,改biàn单一农业的经营方式。所谓淤田,就是利用决水的办法,把河水中挟带来的肥沃的淤泥,漫浸到田地里,使被破坏的土壤恢复肥力。
黄河挟带着大量的泥土,这些淤泥都是被冲涮下来的表层土壤,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十分肥沃。王安石的方案是,兴建三千余条人工水道,连通黄河,在黄河水位暴涨之时,打开水阀,让黄河水通过这三千条人工水道,将黄河两岸田地全部淤一遍。这样,既起到了泄洪的作用,又灌溉了农田。
而平时,则关闭水阀,派出大量船只搅动黄河之水,尽可能地让河水将泥土带走而不是沉积下来。不过,由于现在的技术,这个措施效果很差。
补救的办法就是不让泥土带进黄河。所以,除了於田之外,其它的耕地,特别是丘陵山地的耕地则全部放qì,用来种植果树,或是种植牧草,发展林场和牧场。
文彦博反对於田的办法,因为工程实在是太大了。好处自然看得到,但是资金投入实在是惊人,有这样的资金,还不如加强黄河河坝的修筑。文彦博的意见自然也得到了肯定,於田是长期的,短期内还是要继续加强河坝的修筑,防止水患。
三是,在南方,特别是江宁府四边,重点发展圩田。所谓圩田,就是在沿江或是湖泊附近的低洼地带建起农田。这一个方案很重要,因为正是稳产高产的圩田,支撑着历史上南宋的经济发展。
圩田虽然稳产高产,但是十分依赖水利工程的建设。因为在低洼处造田,极为容易遭到江水和湖水的倒灌。长江也不是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