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惇见大多数人都同意的他的意见,便接着解释道:“八千万人口,和大宋一般,可是为何那里落后?印度地区,诸国林立,民族林立,语言混乱,相互敌视。此战,大宋出兵四十万,征服印度,最多三年。而粮草又完全可以由细兰岛供应。为此,此战必打,也必胜。圣上,诸位同僚,印度地区与金州澳州两州,就是大宋的两个货筐,而大宋就是挑起这两个货筐的扁担,我等就是挑担人。征服印度后,从印度,大宋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劳役和粮食,不仅金州和澳州能得到开发,大宋也将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用来兴建水利。印度有粮食和劳役,金州和澳州有铜铁香料战马,不出十年,大治天下计划便可完成。”
听到章惇的分析,政事堂分成了三派,一派是以程颢为首的道德君子们,一派是以沈括为首的务实求财派,一派是王安石司马光这样的只想着完成十年大治天下计划的。
王安石司马光沉默了,章惇分析得有理有据,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大宋能够在十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完成大治天下计划,这是他们渴望的。他们的道德观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辅佐皇帝达到天下大治,开创万世太平。这是一种强烈的功业渴望程颢是大哲学家,他有一种执着的信仰,那就是一切都以道德为基准。征服印度,如果不是吊民伐罪,而是为了抓壮丁,抓劳役,那么这就是一场不道德的战争。出师无名是他们反对这场战争最好的理由。他们更相信,建立一种道德理念,或者说一个天下太平的秩序,那么就能万国来朝,那么就能天下臣服。
他的这种理念,为他赢得了大名。文彦博吕公著范镇就非常信服他。政事堂有一半人都是支持程颢的。
沈括章惇郭逵等人,则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那种人。什么是实际?就是权力金钱名望。四十万大军,征服一个八千万人口的广阔地区,那么他们就能获得这八千万人的支配权。
根据政事堂制度,赵顼与沈括很快取得一致意见,章惇的意见得以通过。程颢等人只能想办法,弄一个吊民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