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少设点,皇帝昏聩,就多圈点。
顺德帝能够平稳地执掌大周朝五十六年,自然不会是一个昏聩的人,相反在朝臣之中,一向有圣君的敬称。这样一个皇帝,又怎么可能在殿试这样庄严的场合,将皇庄拿出来做为科举取士的试题呢?这里面一定有什么说道。
颜士奇微阖着双眸,神游太虚,他暗中历数着隶属于皇家的庄田。蓦然,他的心中一动,他想到了顺德帝没有明言的皇庄是哪一处皇庄了,如果是那里的话,顺德帝将这个问题拎出来,做为殿试的题目,要比“论农”更加的适合。
秦之初拿到试题后,先是一喜,进而便犹豫起来。
喜的是韩青石花费巨大代价,找到押题先生押了十道试题,其中有一道,跟“论农”非常的吻合,他昨天也花了不少的时间,去梳理其中的脉络。如果按照他昨天梳理好的思路去写,一定可以写一篇不错的文章。
犹豫的是“论农”这个题目实在是太容易了,不是“农”这个问题容易解决,而是科举取士已经历时数千年,单单本朝就是三千年,以农为题,没有一百次,也有五六七八十次了。
每一次,都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文章,这些文章在天下广为流传,几乎每个有志科举取士的读书人都烂熟于胸。想在前人的基础上,写出新意,很难。
另外,秦之初多了个心眼,皇帝这次出题,为什么别出心裁,搞了个二选一?如果皇帝的本心是以“农”来考量诸位考生的话,干嘛还要多此一举?这分明就是画蛇添足。
往深了想,农乃是国本,以“论农”为题,代表了公心。相比之下,皇庄无论如何都跟国本沾不上关系,倒像是代表了皇帝的私心。
这次进京赶考,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让秦之初意识到大周朝很多地方,都是皇帝管不到的地方,或是鞭长莫及,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或是视若无睹,个中缘由,不一而足。
但归根到底,只能证明一点,皇帝也是有私心的,就像那香吾山的山贼流寇,顺德帝如果真的有心围剿,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