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三三两两纳凉的。
我想吸支烟,却将打火机忘在了滕达家。
此时,我突然想起了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想起了他的小说《安娜.卡罗尼娜》,想起了那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社会变革,确实造就了一大批先富起来的人,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也存在,那就是:也使一些人陷入了困境。
我打电话给人才交流中心的小黄。
她说:“我们这儿,一般都是介绍有某些专长的。像您说的这种工作,暂时还没有。”放下电话,不由心灰意冷。
不出所料,还没容我给滕达找到新的工作,他的父亲去世了。
听到这消息已是晚上,我立即赶到了滕达的家。
我不想再叙述我到了他家都见到了什么。
按照天津的习俗,有人去世,其家人见到来吊唁者要叩头在地。我一进门,滕达扑通一声,便跪地叩头。虽属习俗,仍让我甚为震撼,我赶紧将他扶了起来。我确实难以承受他这一叩。这一叩,于我太过沉重。
依俗例,我向死者、向这位不幸的人四鞠躬。
今天我正式见到了死者的老父亲。
老年丧子使这位体弱多病的老人也支撑着坐在床头,见到我进了他的房间,他想站起来。气力不支,脚站不稳,我上前扶住他,请他坐下。他屋里坐着许多人,都沉默不语。有人给我烟,我没点燃,放在了身边的桌子上。又有人端来茶水,我也没喝。
老人说:“杜主任,我见过你呢。那年向阳毕业分配,开家长会,是你讲的话。会后我还找你说过我们家的困难……”
我确实在毕业分配办公室工作过,但他说的这些我都不记得了。引起我注意的是老人说话的东北口音,我问:
“听口音,您老是东北人?”
“是。辽宁沈阳的。”
当时我心一颤。我突然想到我在沈阳乡下上小学时的那位滕老师。这位老人姓滕,也是沈阳人,难道他们会是一家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