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勤二苦三恒,正正的贴在习武堂的门墙上,这便是所有少林武僧的习武之道。一旦成为少林武僧,主要任务就是练功,其次才是诵经上殿。
所谓勤,指的是在练武方面花费的时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哪怕是大年初一,也练武不止。
每天从清早到深夜,用于练武的时间占去了大部分。凌晨3点起床,跑步到少林寺西面的甘露台将身体活动开,然后在一个年约三十岁的师兄带领下,拎着沉重的大红木桶下山提水,打磨气力,是为晨练。晨练后,日上三竿,僧人们开始吃早饭。早饭一般是小米煮红薯,二个鸡蛋,外加一杯牛奶。
接下来便是跳坑,在少林后山,有着很多深浅不一的坑洞,深的有十余尺,浅的有四五尺,不断练习从坑里往外跳。随着弹跳能力的提高,坑不断加深。
然后根据各自修行不同,分开练习。入门不久的开始站桩、排打,有了一定功底的开始打桩靶,来的时间较长的便开始演练套路,但也大多是最基础的大洪拳、小洪拳或谭腿。
顾少言当然只能算是刚入门的,每日里除了拎水跑步和跳坑外,便是马步、站桩和排打,站马步,为的是练习下盘沉稳,站桩,是为了使内在的精气神与外在的身手眼相合一致,达到“内外合一”的统一。只有桩功扎实,才具备“源于膝足,运之腰胯,传之肩背,发于指掌”的武术功夫。排打,是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在大树上拍打,以做到增强肌肉适应性、耐久性和爆发力。可使全身血脉通畅,是提高抗击打能力的好方法。
正所谓,没学会打人之前就先要学着怎么挨打,顾少言深以为然,而且以前在军队时也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强度甚至不比在少林的低。但少林排打功却不仅仅是为了练习抗击打能力,而是为了让习武者学会如何运用身体里的气感来抵抗攻击。
每一次在身体接触到大树之前,都会大喝一声,发自腹腔,自然而短促,不是用咽喉吼出来的,而是由丹田吐出来。这是和发力相适应的一种特殊呼吸方式,聚气、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