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105等三款性能优异的空冷式发动机(历史上当然是没有的),西门子公司则紧随其后,也推出了两款大功率空冷(西门子历史上就造过空冷航发。不过不太成功)。
在民航订单和苏德合作开发的双重推动力下,BMW公司和西门子公司已经成了全世界排名前两位的空冷式航空发动机生产商,完全压倒了英国的布里斯托尔、法国的土地神—罗纳和美国的普拉特—惠特尼。
但是德国的液冷式发动机却开始变得落后了!
这是因为间战期间推动空冷式发动机的主要是运输机的需求(空冷式发动机维护简单,又能够长时间稳定运行。自然是航空运输业比较喜欢的发动机),而推动液冷式发动机发展的却是一项比赛——施耐德杯航空竞速赛。
施耐德杯航空竞速赛是一场水上飞机的速度比赛,参加的都是各**方。对美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四个自认为是军事强国的国家而言,施耐德杯就是展现国家实力的面子公程。各国为了争面子,竞相投入巨资去开发功率更大的新型发动机。由于液冷式发动机的气动外形优于空冷式。因此施耐德杯推动的主要是液冷式发动机的发展。
而德国这个战败国当然不能去参加施耐德杯了,由于不能参加施耐德杯,又没有本国空军的需求。另外,航空运输业对液冷式发动机的需求也不大,因此德国的液冷式航空发动机研发就限于停顿。
到了1927年,英国的纳皮尔公司已经推出了输出功率高达875马力,转速高达3300的狮式7B型发动机。意大利的菲亚特公司更是拿出了输出功率达到1000马力的AS.3型发动机。美国的潘卡德更是设计出了可以产生1200马力的发动机。
而德国在这一领域已经远远落在了后面。为了追赶,德国航空委员会就提议福克公司和奔驰公司联手去同英国航空发动机制造商合作,引进液冷式发动机技术。容克公司、福克-沃尔夫公司和信天翁公司合作,去意大利寻求合作的机会——当然。这些合作对赫斯曼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