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公司的底蕴太差,游戏设计方面没什么大能,吵来吵去,连个叼毛都没定下来。
一气之下,沈昆就采纳了许建生的建议,收购有潜力的工作室。
国内游戏市场良莠不齐,
唯利是图与理想主义并存,
情怀与生存交织,
希望与绝望同在,
很多制作团队满嘴情怀大义,却一心世俗名利,
……
但这也正是这群人顶起了独立游戏的大旗。
许建生沉浸行业多年,很快就挑选了十几个目标备选,
有搞即时战略类游戏的(《星际争霸》《英雄联盟》等);
也有人研究模拟战略游戏(类似《文明》系列);
还有如《反恐精英》类的射击游戏,
有一个五人团队在研发角色扮演类游戏,目标是中国版《最终幻想》,勇气可嘉,
动作冒险类,格斗类……
几乎囊括了游戏的大部分分类,可见许建生是用了心。
这是一个行业老兵多年的积累。
而且从各项目组运行的demo来看,质量都挺高,
许建生甚至能如数家珍地讲出每一家的故事。
“这个项目是自由人凭着兴趣爱好,在业余时间坚持数年完成的一款大型单机DEMO……”
“这个团队,曾经三次面临解散,最终又撑了下来……”
“还有这个……”
沈昆心下有说不出的滋味,
看完了这些Demo,既有感动,又有沉重,以他判断,这些游戏中的大部分都走不到最后一步。
如果没有意外,可能就是在一个平淡的下午,宣告项目解散,大家各奔东西。
沈昆突然看到一个策划书,有点奇怪,“这个……”
一般来说,许建生推荐的团队,起码有一个DEMO,
程序、策划、美术的主要负责人带着自己的小团队做一些可运行的demo,验证调整游